國內外院前急救現狀分析
作者:天榮醫療 發布日期:2018-09-22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頻率和的次數逐年上升。院前急救是急、危、重癥患者從現場急救到送達醫院過程中的醫療救護,包括就地現場搶救、途中的醫療監護、與接收醫院的交接。院前急救具有時間緊迫性、環境不確定性,專業多樣性、復雜性等特點。院前急救是國家醫療衛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如何完善規范院前急救管理是全世界范圍內都亟須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國外院前急救模式
目前國外有兩種急救模式:即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
前者是將病人進行現場急救處理后送往醫院治療,其特點是“將患者帶往醫院”,這種模式的運用主要在美國、英國、中國香港等地區;
后者是強調醫院搶救小組盡快到達現場,在現場對患者進行救治,現場不能完成醫療救治轉送至醫院完成,其特點是“將醫院帶給患者”,主要以德國、法國、瑞典等國家為代表。英國于1974年在全國范圍內對醫療急救服務實行分級規劃管理,成立了53個急救站,急救電話統一使用“999”,要求急救中心接到電話后,詢問問題,按病情危重程度分層,按照分層原則派出相應的急救車輛或直升飛機,3min內急救車出動,7min到達急救現場。將危重程度的評估情況輸入電腦后,系統分析處理結果,自動將病人分為紅(最危重病人)、黃(危重病人)、綠(一般急救病人)三個等級,不同等級的病人將會得到最適合其病情的相應的救治。美國于20世紀70年代末形成了一套急救指揮調度方面完整和標準的做法,稱為急救優先分級調度系統(Medical priority dispatch system,MPDS),在美國等國家實行、并逐漸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獲得了認可和發展。MPDS主要由40余條預案組成,幫助用戶事先定義的預案來確定來電優先次序,并給予不同級別的響應與電話指導。目前MPDS已在全球3000多個指揮調度中心得到應用與推廣。在法國,全國性急救醫療服務體系(Service Daide Medicale Urgent,SAMU)是院前醫療急救的主體,該體系有105個中心,SAMU指揮調度中心分為兩部分,一是醫療輔助接線員,是接聽急救電話的一線人員,負責確定來電的地理位置、一般情況登記、判斷呼叫的緊急程度,對病情做出初步的評估;二是調度急救醫生,醫療輔助接線員根據情況將電話轉給調度醫生,通過簡明扼要的詢問病人的病情,并根據病人的病情將呼救進行等級分類,對每一類型的呼救做出適當的處置,可以通過電話給予簡單的醫療建議,或要求病人聯系其家庭醫生,或私人救護車去現場,在病情危急時,調派SAMU前往現場,同時,和現場急救醫師保持聯系,根據急救車醫生的回報和每天各醫院網上回報的空床情況,幫助病人聯系到一個最適合其病情的醫院。
國內院前急救模式
我國中華醫學會急診學會經過30年的發展,所有的省會城市以及50%以上的地級市都建立了各自的醫療急救中心,并形成了院前急救-院內急診-重癥監護室的生命綠色通道。國內急救調控中心堅持“有電話必受理、有呼救必派車”的原則,調度人員針對呼救電話,從最近的站點派出救護車到達現場。目前,國內有4種院前急救模式:
①依附型:行政部門把急救任務完全交付于某個醫院來管理,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有本醫院急診室承擔。人員、車輛、醫療設備和支出費用由醫院負責。
②指揮型:急救中心負責院前指揮調度,院前現場急救及院內急救由醫院負責的急救網絡體系。人員、車輛、醫療設備屬于醫院所有。
③獨立型:急救中心有獨立的指揮調度系統及現場專業急救醫務人員、車輛、設備等,形成院前急救由急救中心負責,院內急救由醫院負責。
④綜合型:醫院分片出診,按城市片區和醫院專科性質劃分出診范圍,車輛、醫務人員和駕駛人員、反應時間等都由各醫院自行管理和調配。
針對我國院前急救模式尚處于起步階段,體系無統一標準,我國需因地制宜,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建構先進的急救模式,推動我國的院前急救事業的發展。